北岳恒山
北岳恒山
HENGSHAN MOUNTAIN

天地有五岳,恒岳居其北。岩峦叠万重,鬼怪浩难测。唐 • 贾岛

VIEW MORE
scroll down

民国麻席珍 | 癸酉(1933)登恒岳记(附诗文)


现在的古城浑源,谈起保护较好之古民居必提“麻家大院”,原院主麻席珍也随之有了热度,似乎人因住所而闻名。

编者按        

  现在的古城浑源,谈起保护较好之古民居必提“麻家大院”,原院主麻席珍也随之有了热度,似乎人因住所而闻名。事实上,民国时期的麻席珍是浑源著名缙绅,前清举人出身,宦迹复杂,任过山西多地的县长,致仕后回归故里,热心公益,著文立说,在家乡有较大的影响力。

  1933年秋,麻席珍应驻防浑源的方克猷旅长之约,共赴恒山一游,留下了这篇《登恒岳记》。外邑文人游览恒山,除了恒山的厚重历史文化外,对沿途的衣食住行与所见所闻,都会产生一种初涉者的新鲜感。麻席珍作为本邑资深文人,对于当地生活习性司空见惯,自然因太过熟悉而不屑动笔,他着重的是——详尽的游山路径和昔今的奇事逸人,这也是本篇游记与外邑文人游记的最大差异。此次游山,方克猷旅长携带当时颇为新颖的军事望远镜,麻席珍与同游者于恒顶上相互传递,争相述说望远之景观及所感,亦为趣事一桩。

  麻席珍的此文及附诗,原为民国刻本,在浑源民间有一定数量的流传。数年前,编者得杨志文先生赐示复印本,珍藏至今。

  近代人物游历浑源、恒山的游记,向来是本刊关注之重点,现将此文刊发,以飨读者。同时附有麻氏所撰《补述各洞异迹》《恒岳显灵》和《恒岳访古》(1932年,七言古诗),敬请留意。

 

 

▲《恒岳游记附诗》麻国华

 

 

癸酉登恒岳记
麻席珍 | 文

民国廿二年

 

  癸酉重九前三日,旅长方壮侯先生约登恒岳。同行十人,相率出南郊。

 

 

▲《癸酉登恒岳记》01

 

  七里至金龙口,东西峭壁侧立,峡流汹汹,天然险阻,石虎捍门,魁阁并峙,诚壮观也。过木龙湾,水碓团团轰轰转,遥望若地涌瀑布,水帘下垂。再前三里,悬崖万仞,西望龙楼凤阁,飞挂山腰间,有若蜃楼海市然。上凌无极之天,下瞰不测之渊,所谓悬空寺是也。寺内有如来弥勒龛、骑牛负剑仙人像,寺北有太白祠,石刻太白手书“壮观”大字甚雄健。两崖夹峙,晴岚缥缈,烟雾纷飞,志称“瓷峡烟雨”,信不诬矣。

  再前,两岸错凿方窟甚伙,古有石桥今圮,志称“云阁虹桥”指此,查系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发卒凿恒岭五百里始此。宋杨业戍垒,遗址尚在,今虽残毁,而一夫当关之险,不减于昔。

  再前,河东李牧祠,河西崖上关帝庙。山弯崖巅有罗汉洞,洞广数丈,深不可测,因有异迹,今塞,详情见后。中供南海圣尊十八罗汉,境极幽秀,其下达摩洞。

  再前到岳麓,俗呼“山门”,牌坊耸峙,丰碑屹立,铁猊、石狮蹲两侧,门内为“三元宫”。由此登高,着屐扶筇,接踵而上,即步云路。五里“停旨岭”,历朝御祭迎旨处。村前真武庙,有成化间纪事祷雨碑三通。庙外古松偃蹇,若拱若俯,四时挺翠,又有龙王庙、望仙楼。山内富藏煤矿,惜没于水。

  再上数百步,路左高峰插天,崭岩耸拔,石刻“恒宗”大字,明成化张昇题,俗呼“大字湾”,即“大字岭”。佇此北望宗峰,突出天半,有拔地倚天之概,成龙楼宝盖之形。支出大账,如伸左臂,迤西陂陀漫衍而下,迤东奇峰突兀,若岩墙,若堡垒,弯环迴抱,结就钳形大势,窠凸分明,详为察之。

  十王殿一带如脐,再上如腹如肺,朝殿迤下如喉如心,乃全局精神会聚处,亦即归藏万灵真宰处,形家曰“太极晕”,道家曰“玄关窍”,涵昴华之精,孕坤坎之气者,此也。半岭窊处,罡风刺骨,呼呼聒耳,名“虎风口”,介石立于侧,木坊横于道。再前岩下路侧,有手捺蹄踏石窠痕,俗云张果老骑驴驮四大名山遗迹,是名“果老岭”。

  再上半里,山势停蓄,气住神凝,地稍宽广,寺院林立,高下左右,星罗棋布。闻其声则钟磬木鱼,悠扬入耳;瞻其形则层楼杰阁,森立眼前。风清气爽,心旷神怡,谓非神境仙乡,洞天福地,其谁信之?凝神下盼,扰扰尘寰,转瞬有云泥之隔矣。此间寺适中者有十王殿,原名“白灵观”,殿内有道士李清乾遗像。李系陕西龙桥人,来山修持于雍正十二年,欲建紫微阁,基成,伐山木备用,被人诬告受辱去之,经邑人陈典等挽留,发愿跪颂皇经三年,功满坐逝,塑其遗像祀之。面容常新,不惹尘垢,人皆异而敬之,呼曰“钝(言木言)道”。云殿后高岗有“三茅窟”,即茅盈、茅固、茅衷得道处。院中紫微阁,院东“接官厅”,原名“白云堂”,堂东“玄武井”,即“履一泉”,祷雨极灵处。往往火伞烧空之际,虔诚祷祝,则甘霖跟踪而普降。尤奇者庙会时,万人汲饮不竭,偶有亵渎,井泉立涸,忏祝乃复。观其井,不过三尺立方石窟尔,井左有洪武十三年修庙纪事碑,系云中龙虎将军、都指挥使王约因云中久旱歉收祭祷灵应,所立碑文,略云:“自舜帝望秩,飞石东迁,建祠曲阳。元魏建都云中,肇创元岳宫观。唐开元中,锡以王爵,玄宗临御,赐庙号龙泉观,宋祥符加封安天元圣帝。辽金之际,建造日新,后因年久失修,宫庭圮废,是用鸠工修复,仰答神庥。”云云。知浑源州事郑允先撰。

  至此赴各寺院,分甲、乙、丙三路,详述于下。

 

  

▲《癸酉登恒岳记》02

 

 

甲 由接官厅向东坡上行,至大王庙,又至寝宫。

 

  宫左侧有“还元洞”,深不可测,旧垒石塞门,明万历间巡按御史黄应坤启之,易名“复还天巧洞”,有记事碑,又碣云“要向乾坤还造化,须逢子午定浮沉”。殿右岩下有“飞石窟”,俗云舜帝望祭北岳,窟石飞落帝前,此其遗迹,察其形状不符,姑志之以存其说。再右后土夫人庙,庙右石壁刻明王裕诗三首,诗云:

大茂维尊奠朔方,巡方展祭谒玄皇。

行来佳气逢朝蔼,扳到绝巅俯夕阳。

翠雪亭中木意老,紫芝峪里水情香。

胜游至此襟期爽,领略烟霞尽日长。

 

丹崖削出秀芙蓉,岩壑苍苍翠𪩘重。

礼观观前飞石窟,登亭亭上立天峰。

松头望影疑盘鹤,洞口听泉怕扰龙。

灵穴白云浮万斛,一时吞吐万山封。

 

恒峰峻极与天齐,北极天枢南极低。

盥洗银河疑咫尺,手摩星斗薄云梯。

丹岩日映红霞灿,松翠天连碧落迷。

北岳云中天下脊,依稀对面隔云泥。

  寝宫左为“梳妆楼”,栋宇飞翚,檐牙斗筍,峻岭由东折向南,势如曲屏。石骨崚峋,岩壑幽邃,白云灵穴悬于崖右,穴旁石刻“白云灵穴”大字。天将雨,烟雾濛濛弥满山谷。寝宫侧岩上石刻大字甚多,约纪如下:

云中胜迹  灵宫显应  洞门春晓  

古今胜概  不在人间  峻极于天  

白云灵穴  路接天衢  一德峰  

复还天巧  还元洞  拱极浮桥

千岩竞秀  万壑争流  飞石遗迹

  又登岳时,一首失名诗录于下:

自筑长城德便惭,华夷一统竟空谈。

看来历数天无二,问到贤良策始三。

岳为连胡恒备北,鸟犹思汉雁常南。

龙荒竣宇俱陈迹,匹马秋风泪不堪。

麓泉

 

  由大王庙南行过阎道祠,再南夕阳岭、得一庵,即魏道士羽化处。道士名清泉,号得一,故名。明神宗时,结庵居此,通悟仙书,手画代讳诵,布衲袴棳膝处屡穿,根皮麦菽,异餐同饱,庵居数十年,游止未越三百步,康熙时尚在,后坐逝。路险难行,匍匐以进,再南即“舍身崖”。夕阳岭面西壁立,孤屏如削,日落大海,犹有烟岚,如水绡照绝壁上苔点石皴,工夺繍绘,讹称在会仙府者。非紫霞洞在寝宫左,与夕阳岭比邻,洞以紫霞元君祠得名,今圮,门外悬流如匹练。

 

 

▲《癸酉登恒岳记》03

 

乙 由接官厅北上西行,即“纯阳宫”,为吕祖飞鸾显化处。至此又分二路。

 

(一)西北至太乙庙、大悲阁、凌云阁、九天宫。

  方旅长题额曰“碧霞宫”,俗称娘娘庙,宫内殿庭整洁,黄冠游客多栖于此,东望白云、紫霞诸胜若欢迎者。道士刘一云,陕西绥德州人,入山居此,刚直豪爽,叹栋宇垣舍之颓废不堪,走燕晋募缘得千金,归而修复改观,居此五十余载,常以岳庙未新为憾。乾隆三十年知州桂敬顺奉勅兴修岳庙,刘喜极,越八月工竣,而刘亦卒,桂以其有功岳庙,作文纪之。迤西有翠雪亭废址,又其下即望仙亭,亭右有恒水,夏初南望,风景秀美。

  九天宫后有“四大夫松”,鸾鹤时集其上。南下即疮神庙、山神庙,又下仙人坟。民国三年七月初三日正修岳庙,会仙府上梁,夜间监工安保元等忽见仙人坟有灯三盏,盘旋明亮,嗣化为无数明灯,照满山谷如画。平时亦常有此类灯火出见,人呼曰“神灯”,确非萤火燐光之比,其妙不可名言。按是种灯火,如四川之青城山、峨眉山亦常见之。见于记载者不鲜,岂非山灵显异乎?

 

(二)由九天宫西北行至山脊窊处,有“魁星阁”。

  俯瞰城市,历历如画。北下即恒背,为赴城来往捷径,可省十里程,惟陡狭不良于行。

 

 

▲《癸酉登恒岳记》04

 

丙 由纯阳宫稍东北上,至文昌庙、关帝庙、天官庙,再上老龙王庙、二郎庙,东北遥望上紫芝峪、石脂图坡、栈云岗等,胜迹在焉。

  折西而北上至崇灵门,门内左为青龙殿,右为白虎殿,中间台阶北上九十八级,旁列杄桧为数百年物,四时苍翠不凋,左右鹄立如侍。阶上为南天门,门内即朝殿,坐坎向离,殿额题“贞元之殿”,旧称“玄灵宫”,左为更衣厅,右为藏经楼,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勅颁道藏经于名山宫观,遣御马监白忠赉至供安,共一千四百七十九种,五百十二函,分十六类,如下:

部首  神符  玉诀  灵图

谱录  诫律  威仪  方法

众术  记传  赞颂  表奏

本文  太玄  太平  太清

 

勅论:

  恒山北岳庙住持道士,朕发诚心印造大藏经,颁在京及天下宫观供奉,经首护勅已谕其由,尔住持及道众,务虔洁供安,朝夕礼诵,保安眇躬康泰,宫壶肃清,忏己往愆尤,祈无疆寿福,民安国泰,天下太平,俾四海八方同归清静,善教朕成恭已无为之治道焉。今特遣道经厂副掌坛御马监少卿监白忠赉请前去彼处供安,各宜仰体知悉。钦哉故谕。

  原勅一轴尚存朝殿,藏经明末失去四十八函,乾隆十一年九天宫道士刘一云由京师白云观募工抄补,民国以来散失甚多,又由白云观恭请。

  北岳安天元圣帝宝藏诸庙,即今恒印。又有古画四幅,长丈许,画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神像,笔力飞舞,精神焕发,真仙笔也。

  是处形势,背倚磨云捧日之危岩,面迎万壑朝宗之叠嶂,左抱兴云致雨之龙砂,右伏长啸生风之石虎。时而松风响动,俨来普陀潮海之音;时而羽鹤褊褼,又若王母护驾之使。万壑千岩同俯首,三边九塞尽通灵。苍松古柏化龙蛇,瑶草琪花争献瑞。非所谓拱极之辰,百灵效命者乎?殿高数仞,崇闳伟丽,金碧辉煌,刻节丹楹,钩心肆巧。观联语而苏王颜柳,美不胜收;读碑碣而隶篆草真,目不暇睹。梵音吚唔,诵真经也;仙乐缭绕,吹箫笛也;临之质之,心对越也;必敬必虔,昭显赫也。真耶幻耶,是诚不可思议者也。

  按五岳真形图,北岳神,金蝉氏三子,名曰晨颚,洞渊无极真君,宋封安天元圣帝,明改为北岳恒山之神,主世界土地山川兼牛羊畜产等事,又昌容、张果、茅盈、李交(交字牛旁)、管革诸仙真时相会集,以此历朝助顺殄逆,志不绝书。祈福禳告有求必应,所在地乏偏灾,年谷蕃熟,神灵显应有如是者。此远近朝山拜顶者,时相塞于途也。  

 

 

▲《癸酉登恒岳记》05

 

  展拜即毕,出殿西山门,道人曰:“此金鸡报晓处也。”击阶石,“咕咕”响,众山皆响。余曰:“此回声也。”西行至五土庙,观御碑亭,盖乾隆朝御书“化垂悠久”四大字,八角亭护之。又西至玉皇阁、会仙府,到此轩敞幽静,春秋景物尤佳。置身其间,不啻入武陵源与刘晨、阮肇为伍矣。府北岩上为集仙洞旧址,现为“大仙洞”,是处东西岩际数百武,题跋极多,剔藓求之,可辨者列下:

  壁立万仞  名齐四岳  云屏耸翠

  景对南天  云中胜览  天地大观

  苍翠常新  云山耸翠  瞻天仰圣

  万木阴森  南瞻万国  一统山河

  物外仙都  天下名山  统地通天

  昆仑首派  福地洞天

  等,不可胜纪。再西而北上为琴棋台,地不满弓,石平如砥,可容二人奕、一人观,中刻方罫,可以对局。月白风清之际,樵子牧夫,犹有闻“丁丁”响者,想见王子烂柯、钟子移情,其神景不可拟议也。是处岩顶刻字如下:

  斗北一柱  悟道遗迹  仙山显异

  石壁凌云  一局烂柯 琴棋台

  等字。再西至通玄谷,为张果老烧丹成道处。果老在唐开元间,封“通玄先生”,故以名谷。旧有石门,烟霞荒老,窈窕阴森,尚遗药炉丹灶之迹。谷口上刻“果老仙踪”等字。

  南下五百步直达九天宫,由谷折向会仙府北上,攀萝附葛,手足并进,迂迴达于恒顶。顶距地三千数百丈,突入云表,真可扪星转斗,夺造化之权能。石多异状,色独黄。矮松错列,广围秃顶,如盖如蚪。苍根乱石,纽结不解,不折不崩,无菑无翳,临风作响,涛声振耳,是曰“岳顶松风”。盘睛空而滌荡,鼓元气之氤氲,适值天朗气清,一碧万顷,遥望五台三关九寨诸胜,在微茫指顾间,金城之塔,桑干之河,若锥若缕,长城紫塞,黯淡凄凉,若有余恸者。山海榆关,肃穆森严,若怀悲壮。紫荆、飞狐,倒马、居庸,若壁垒,若警卫,俯冲之间,感慨系之。至此,始觉俯视众山小,天地一浮沤,浩气满太空,元神常不朽矣。众皆欢笑。

 

 

▲《癸酉登恒岳记》06

 

  以远镜四望,或曰“雉城之龟,出壳而动”,或曰“凤山之影,展翅欲飞”,或歌“北岳峰头作重九,天风吹滟黄花酒”之句,余亦曰:“不上高山,不显平地。今而后,益觉人生置身欲高,放眼欲阔,立志欲远,设想欲超,有如是者,胥于登览之际悟之矣。”皆曰唯唯。 

  复相率绕至东岩窊处,则见玉羊之群,或眠或起,若初平叱者。石脂之坡,点点星错,若太古蝌蚪之遗者。栈云岗,石骨森森,如春筍出土,又如刀山剑树,令人惊愕不可响迩者。其旁雾气腾腾,若蒸藜炊黍,自岩罅出,触石肤寸,若天将雨者。

  或曰:此“紫芝峪”也,此“白云穴”也。崖危路险,攀陟匪易,相约“不以身到而以神到,不以形求而以心求,以目代足,以指互答”。有曰:“昔燕主于大树根下得珪璧各七十余事,其树安在?”或又曰:“明嘉靖三十五年得玄芝十二本以进上,至今犹有存者否?”或又曰:“率然之蛇,首尾相应;护门之草,胜于指佞。俱为此山特产,吾辈曷不奋勇一一探其究竟?”

  余曰:“噫嘻,日已曛矣,脚已痿矣,饭已熟矣,探幽选胜,盍以俟之异日。况天下事,乐不可极,福必留余,岂容尽乎?”众咸以为然,遂相率由曲径摸索而归。

  至更衣厅,灯已亮矣。

 

 

▲《癸酉登恒岳记》07

 

 

  饭后入黑甜乡,梦有黑龙自朝殿后岩宛转而下,其意若曰:“君等朝山,曷不相与周旋,一睹丰采耶?”旋见万民稽首祝曰:“方今血雨腥风,四海秽污已极,神盖出云降雨,一洗乾坤垢恶,以慰喁喁之望乎?”顾而不对,转瞬飞去。

  次早跟踪求之,则见崖半木龙临风摇曳,张牙舞爪,有若点首默契者然。余曰:“噫嘻,我知之矣,畴昔之夜,过我而周旋者,非子也耶!”众始惊悟,相与大笑。天下太平,此其朕兆。

  旅长曰:“曷弗纪之?”遂奋笔述其梗概,如此。

 

游山主客方克猷旅长简历

  方克猷(1893—1981),字荘侯,一作壮侯,安徽潜山人,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,历任西北边防军连长、营长、参谋等;1926年任国民军第3军第1师司令部参谋长兼教导团团长、第3军第2旅司令部参谋长、第21师第23旅旅长等;1928年10月后,历任100旅旅长、第16师师长、第206旅旅长等;抗日战争爆发后,率所旅参加过激烈的忻口会战等,任第19军独立第2旅旅长、第19军副军长、第5战区司令长官部军务处处长、军委会训练部第5督训处处长、汉中行营军务处处长等;抗战胜利后,任北平行辕第1处处长、国防部中将部员。1949年春赴台湾,任台湾总统府中将参军;1952年10月退役;1981年8月26日在台北病逝。

  1933年前后,晋绥军方克猷部驻防浑源,旅长方克猷于闲暇之时,与麻国华、赵国良等众多浑源上层人士时相过从,酬应如流。方克猷是颇具文化修养的知名将领,曾与麻国华同游恒山,与赵国良叨教清宫旧事、研讨书法。调防离开浑源后,他还给赵国良写信致意,称颂其书法功底深厚。

  方克猷于1919年春毕业于保定军校六期炮科二连;1936年2月3日,被授予陆军少将;1940年4月毕业于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;陆军中将授予日期不详。

 

 
 
 

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同学录》  ↕  方克猷

 

炮科六期二连

姓名:方克猷

字:荘侯

年龄:二十六

籍贯:安徽太湖

通讯地址:潜山黄泥港方同昌转

 

补述各洞异迹
麻席珍 | 文

 
  • 罗汉洞 在瓷峡峪悬空寺南,河西山弯崖巅上。里面洞口现堵塞,只留洞口外虚空大穴,广数丈,深半之,就原形修为佛殿,殿内东北原有深不可测之穴。

    相传光绪某年,住持僧于夜半闻院内有“咻咻”吐气之声,隔窗望之,见有形如牛犊者,色深赤,毛色光芒四射,在洞前杏树上摩擦其身,旋返洞内。及明视之,树皮脱落,旋枯。至此将洞口堵塞。 

    又父老相传,不记年月,有唐家庄唐某者,一工人甚勤谨,每晚必回家,询其住址,前后语不一致。唐某疑之,命其儿某晚尾随之,行至罗汉洞入内,儿随入黑闇中,摸索前进,呼之不应,行甚久,望远处有光,工人忽仆地,化为龙。俄而宫阙现前,别有天地,清雅绝俗,儿惊哭失声,旋有人导之出。及儿归,家人寻觅已多日矣,询知其异,禁勿复往,后工人亦不至。

  • 还元洞 在岳庙、寝宫左侧,明以前洞口堵塞,巡按御史黄应坤祭山启之,洞外有纪事碑。相传洞内深通数百里外,能禹穴,可与某洞天在地下往来。曾有人约伴入内探之,携火具、糇粮,行数日被河阻止而回,惟实在如何,近年无敢问津者。但各大名山俱有洞天福地,如洞庭林屋之类,不可胜纪。而余承乏沁水,所属上峪村亦有深不可测之古洞,且内有石质生成之花绘形状,妙不可言。又壶关县亦有极大极深之洞,见《东山堂日记》。

  • 总真洞 志载大茂山总真洞,在神峰西南二十里弱,于巅崖绝壑之下,有洞曰“总真”,相传名“金龙洞”,极深莫测。或有持松矩行数十里,有河流湍水,人不敢涉,疑即《尔雅》所谓“恒山有太元宝泉者”乎?旱祷即应,偶亵渎则洞号池涌,风雷大作,祷祝乃已。宋薛安抚三诣祷两,表封利泽候,加封明惠公,至本朝不改。今上复以金龙负符简而投于洞中,禁樵采,封闭洞门,绝出入,有杜师修殿宇,岳安常作记。按此段记载,见于志书,不知是何朝代,其地在今玉泉龙山之间俟,暇当访之。

 

 

▲《补述各洞异迹》  篇首见前图

 

 

恒岳显灵
麻席珍 | 文

 

  平时禳灾祷雨,无不随感而应,若遇大劫之临,亦每逢凶化吉。往者不具论,如民国十五年丙寅四月十九日,国民军围攻雁北十三县甚急,浑源亦陷入围城之内,炮火连天,越十四日至五月初二日夜间,刘创斋在愁城独卧之际,梦悟一子真人降临,刘乞拯救,真人手书隐语四句,曰“众仙怜悯下天台,除将大劫化小灾。莫道闭城是十九,九九二数早安排。”书毕,谈玄论道,且有“水公刀兵,上帝示惩,择种留良,有缘得救,天理良心,因果报应,大善大德,可免劫难”及“众仙分别善恶,检查功过,与子弹安眠”等语。时距撤围之七月初八日尚远,人皆莫明其妙。此信轰传全县,事前皆不解其故。及七月初八日兵退围解城开,人始叹九九之数适合围城八十一日,丝毫不爽。大劫化小,神感不虚,其灵应有如是者。

  又如志载,恒岳使者授杨洪裕以石雁二枚,而生同太祖淑妃及太尉廷璋之异。契丹主屈烈及可突干谋逆,岳神显灵助顺讨逆,旋即擒之。又明成化、嘉靖间,有西寇矿贼之乱,俱祷岳庙而克奏肤功。其他灵异,不胜枚举。

 

 

▲《恒岳显灵》  篇首见前图

 

 

恒岳访古
麻席珍 | 文

 

壬申(1932)孟夏

 

黄帝分州奠五岳,作镇邦畿何卓犖,

嵩衡泰华各分封,惟有大茂尊方朔(恒山,一名大茂山)。

气涵六一兼雷风,下孕坎精上昂毕。

拱卫神京锁北门,御灾捍患民安谧。

有时祈祷降甘霖,有时显灵销马疾,

当年表正建辰枢,虞帝冬巡来望秩。

何来飞石荒唐言,移祀曲阳竟失宝。

后有清臣粘本盛,厘定祀章为请命。

辨方定位仍浑源,至此明禋乃更正。

历年孟夏初八起,千里朝山隆祭祀。

我来考古深仰止,出城南望倚天峙。

路入金龙口驰张,翠屏壁立剑门拟。

魁斗东西射文光,石虎捍门耽耽视。

云栈虽倾石窟存,在昔边防严壁垒。

路旁水磨水打轮,涧水穿山山夹水。

仰见蜃楼挂虚空,半悬山腰半云里。

鬼斧神斤构造奇,定是输班留绝技。

壮观刻石太白祠,罗汉洞前烟霞紫。

达摩西来面壁处,李牧巡边节驻此。

云阁虹桥宛转登,曲曲湾湾峪十里。

移时下盘抵岳麓,三元宫院气森肃。

峰高三千九百丈七尺,渺渺茫茫,岩岩赫赫,

云路初登步步高,停旨岭前问仙迹。

望仙楼,飞仙鸟,我欲会仙永朝夕,

虎口风生气翕张,龙出洞中云触石。

恍疑刘阮入天台,又想重华迷大泽,

恒宗大字丈八多,紫霞洞前云峰碧。

果老骑驴四兵驮,踏破山跟留血迹。

阎道羽化问根由,得一庵前有窟宅。

天巧还原洞杳冥,上至寝宫仙凡隔。

虎峰威猛卧高岗,胡不身之夺其魄。

苍松古柏化龙蛇,舞爪张牙鳞甲逆。

更有悬根连理树,张果拴驴曾止步。

紫微画阁映星垣,三茅窟中吐烟雾。

飞鸾显化吕纯阳,大王之风临旦暮。(吕祖、大王等庙)

此处云山缥缈间,常有仙人相会晤。

至此山坳势稍宽,白云堂前云封护。(今名接官亭)

堂畔灵泉分苦甘(名玄武井),祷雨辄应无差误。

凿为方塘地出泉,源源混混不停住。

有时渎亵千神怒,必忏祷之心香炷,不然水洞风号且多故。

夕阳岭下眺晚霞,五色斑斓落日斜。

仰望团团云出洞,青龙白虎互腾拏。

神龙作雨推雷车,丁甲太乙步彩霞。(青龙、白虎、龙王、太乙等寺)

到此群山皆供伏,俯视下界人物如虫沙。

拾级更衣浑忘倦,虔诚拜谒贞元殿。

琳宫宝刹建清虚,万脉朝宗皆北面。

二气调和海宇清,不见云烟遮赤县。

此时呼吸通帝居,气若长虹目如电。

翛然物外心神清,尘世烦嚣何足恋。

藏经楼庋道藏经,蔽遮风雨大夫松。

九天宫接凌云阁,屈曲蜿蜒望木龙。

涧东紫峪灵芝秀,岩西遗址翠雪封。

石脂图边光灿烂,琪花瑶草药葱茏。

当年舜帝诚格天,望祭飞来峰堕前。

我观石窟难为据,何以飞来复飞去。

得勿齐东野人语,耸身直上最高头。

山外看山楼外楼,昂首天外何悠悠。

眼底收罗十二州,耳听松涛吼不休。

御碑读罢豁双眸,会仙府内访道流。

集仙洞中瞰斗牛,琴棋台畔且优游。

不见当年王子观棋、钟子听琴,何处求?

金鸡高唱韵长流,玉羊叱之乱点头。(有石击之,声如鸡鸣,又有石如羊形)

更有一谷通玄幽,药炉丹龟尚遗留。

上通禹穴一线之潜沟,下通太元宝泉之源头。

呜呼,此时我与神仙气慨侔,

偶尔低徊一猛省,忽见恒川罗八景。

远望晴云淡若绡,印月神溪丸跳井。

积雪皑皑霁龙山,天风呜呜吹松岭。

寒溜一带绕玉泉,金鱼池中岳倒影。

何处阳光夕照迥,秋色清华寻柏岭。

忽尔天黑气昏沉,下看城堙龟镇静。

六合茫茫入梦中,颠颠倒倒何不幸。

移时中天赤日出,万种阴霉尽销失。

晚来甘雨洒尘氛,一洗乾坤万古新。

 

 

▲《恒岳访古》  篇首见前图

 

 

校对:雪芳

编辑:学琳

 

作者简介

  麻席珍(1872—1943),字聘庵,号国华,山西省浑源州水磨疃村人,光绪壬寅科举人(浑源举人同年共六人,依次为王荩臣、程廷遇、麻席珍、王彰善、姚德厚、张凤鸣)。历任拣选知县、法官、教员,河南藩署咨议局各委员、旅汴中学堂监督、第二师范学堂监学,陕西省长安审判厅推事、山西省太原地方审判厅民庭庭长,闻喜县代理知事,浑源中学校教员暨校长,山西政治实察所所员,晋城县代理知事、知事,沁水县知事等职,1925年辞职归里。1927年,浑源县长李赞襄奉省府之命授予其“功在乡邦”匾额,悬挂于院首门楣之上。

  麻席珍是民国时期浑源著名缙绅,卸任回归故里后,潜心著述。著有记录李峪铜器的《浑源出土古物图说》,自选作品集《雪鸿集》,主纂《麻氏族谱》等。大约“七七事变”前后,麻席珍立念崇佛,长期在北平佛学研究院居住,去世两年前才返回浑源县城的家中。他的府第坐落于文庙后面的孙家巷,人称“麻家大院”,现经修缮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接待四方游客。

关键词:

山西景区

恒山